/* course button style */
首頁 / 流金頌寶庫 / 流金頌社區計劃
「流金匯」是一所自負盈虧的綜合服務中心,從服務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以個案管理的形式,為長者提供健康服務。中心以基層健康的理念,舉辦不同形式的課程及活動,改善個人生活習慣,促進健康生活模式,令他們活得更健康愉快。 服務 跨界別專業團隊為服務使用者提供綜合健康評估、物理治療與復康訓練、認知評估、中醫藥診所、護眼服務及體重管理等各項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同時,流金匯亦有提供日間護理服務。 賽馬會流金匯網站
「賽馬會高錕腦伴同行」是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高錕慈善基金共同捐助的嶄新外展服務,透過「流金頌:賽馬會長者計劃新里程」、聖雅各福群會、香港中文大學及高錕慈善基金四方共同合作,提升公眾對腦退化症的認識,及早識別患者及安排社區護理服務。 十六噸重的流動車設有多元化醫療設備及有護士及社工當值,在三年走遍全港十八區,每區平均停留約兩個月以接觸長者,為他們進行檢測服務,從中識別早期腦退化症患者,為他們提供跟進或轉介服務,及早接受治療,延緩腦退化的速度。這項計劃涵蓋五大元素,包括診斷、公眾講座、長者中心講座、為腦退化症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跟進服務以及公眾教育。初步被診斷疑有腦退化的人士會被轉介至政府診所、私人醫務所或其他自負盈虧的服務提供者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流動服務車亦會為照顧腦退化症患者的家人提供照顧錦囊及教材。 計劃於三年間為近6,500長者進行腦退化症檢測,並提供不同跟進服務予超過6,000患者及其照顧者。計劃亦透過講座及其他公眾教育活動,向超過75,000長者及公眾人士提供有關腦化症的資訊,加強市民大眾對腦化症的認識及關注。
流動服務車到訪不同地區
「流金頌 ─ 跨齡社區計劃」為「流金頌:賽馬會長者計劃新里程」與香港仔坊會開展的一項社區計劃。計劃為期三年,透過四個系列的代際活動,即「推廣社區教育」、「促進代際學習」、「建立代際義工隊」及「推廣文化承傳」,促進各代之間的了解、合作和交流。
建立代際義工隊
推廣文化承傳
「愛生命 ─ 長者有明天」是「流金頌:賽馬會長者計劃新里程」下的一個為期兩年,為黃大仙區獨居長者而設的預防自殺計劃。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早期的檢查、支援服務、治療計劃及轉介以減輕長者的抑鬱症症狀。 在檢查中被評定為有抑鬱症傾向及有部份抑鬱症症狀的長者會被邀請參加一個預防性治療訓練計劃。這個每星期一次,為期六次的訓練計劃目的是改善長者的自信心及解決問題的技巧,從而減輕他們的症狀。長者其後亦需參加為期兩次的跟進,以鞏固有關知識及評估計劃的效果。若參加者的情況在訓練計劃後沒有或只有輕微改善,計劃的臨床心理學家會為他們提供進一步的輔導服務。 此外,長者在檢查中如沒有明顯的抑鬱症症狀,嗇色園鼓勵他們多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及義工服務,藉此以加強他們的社區網絡及導向正面的生活,預防抑鬱症的發生。而長者如在檢查中有明顯的抑鬱症的病徵,會被轉介到社會福利署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醫院管理局的防止長者自殺計劃以作跟進。 計劃於兩年間為超過1,400名長者進行檢查,並支援150名有抑鬱症症狀的長者。
為減低虐老事件發生的機會及向相關人士提供適切的支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推行的「流金頌:賽馬會長者計劃新里程」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合作,並以葵青區作服務試點,推行為期三年的「長和滿葵青」社區計劃。 本計劃為被虐或懷疑被虐長者,以及有關當事人提供簡便的「長和專線」求助或舉報途徑,並安排適切的一站式支援及輔導服務,同時為專業同工及公眾就長者被虐/懷疑被虐個案作出諮詢或轉介。計劃亦為葵青區居民提供社區教育及為相關界別的專業人士及前線工作者提供培訓提供以處理虐老個案。 計劃於三年間支援超過130宗個案,並提供2,500節諮詢服務。計劃的專業培訓共有超過460名專業人士及前線工作者參與。此外,計劃亦透過社區教育活動向超過6,700名公眾人士推廣防止虐老的訊息。
為了迎接退休潮及幫助退休人仕適應退休生活,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大學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僱員發展服務推行為期兩年的「流金頌社區計劃 - 樂動師友計劃」,旨在透過「朋輩導師」模式,協助已退休及準退休人士培養主動型興趣,即透過主動投入參與一些互動、有反饋及有積極意義的活動,從而得到滿足和動力,以建立健康及積極的退休生活。計劃的主要活動包括:
鑑於中風長者的迫切需求以及為有經濟能力的群眾提供更多護理選擇,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推行一項綜合及全面,具有相對較高的成本效益的中風復康計劃,名為「流金頌社區計劃–恩悅中風復康服務」。計劃服務包括由不同治療師主理的個人化復康計劃會議及小組活動,旨在恢復他們的記憶,言語,認知和活動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幫助中風患者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並防止再次入院。 計劃特色
為提供「友待」長者工作的環境,讓退休專才能重投工作以繼續貢獻社會及達致自我實踐,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出為期四年之「流金頌社區計劃 - 友待長者就業計劃」。 計劃目的是建構及推行一套適合香港情況的「友待長者就業」概念及相應的審評工具,例如:實踐彈性工作時間、靈活調配工作、友待之工作環境及政策上的支持等;並向政府、企業及社會大眾進行倡導工作,期望營造長者就業的社會氣氛,以改變社會人士對長者就業的態度,令香港成為支持長者就業的城市。 計劃提供80節訓練給予超過370名退休人士,並舉辦3次大型就業博覧會。計劃亦接觸20間企業以推廣友待長者就業的概念。
研究發現,大部份的長者往往因為缺乏藥物管理、復康知識、社交支援及營養管理相關的離院支援,導致健康易受影響而再度入院。為支援離院長者,救世軍、伊利沙伯醫院及香港理工大學早於2005開始,以試驗性質推行「離院病者社區支援先導計劃」,旨在為獨居或日間獨居長者提供一站式的離院支援服務。 救世軍於2008年與伊利沙伯醫院及香港理工大學聯同7間地區社會服務單位,於油尖旺、竹園、黃大仙、紅磡及九龍城區推行為期兩年的服務及研究項目-「流金頌社區計劃 - 長者安心樂回家」以支援離院長者返家後的適應及需要。 計劃以長者離院後的28天作為支援時限,透過為他們提供評估、資訊及慰問,提升其自我照顧能力,並令他們能安心在熟悉的社區生活,最後減少非計劃再度入院情況的出現。計劃以自1975起在美國廣用的"奧馬哈系統" (Omaha System)作本計劃的個案評估及服務介入藍本,並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以研究計劃的醫社合作離院支援服務模式(HSP-TCM)對離院長者的幫助。 計劃共為超過550名離院長者提供健康評估,家居安全評估,藥物管理,情緒支援等服務,並訓練超過270名義工為計劃提供不同的支援。
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中風,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醫院管理局统計,香港約70%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本港老齡人口不斷上升,社會上需要照顧的長者增多,醫療服務及社會服務的需求亦隨之增加,絕對是社會值得探討的課題。回應這個課題,救世軍自2004年起推動自我管理生活課程,積極發展課程成為一項由長者帶領及推動的健康生活行動。 救世軍於2007年與伙伴機構沙田醫院於新界東推行為期兩年的服務及研究項目──流金頌社區計劃:「活得自在」健康生活行動,旨在培訓長者成為組長(lay-leaders),以幫助其他長者作自我管理。計劃採用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發,在全球普遍採用的「慢性疾病自我管理課程」(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簡稱CDSMP)作藍本,由救世軍和沙田醫院領導的工作團隊進行研究並推行相關課程。 計劃於三年間共為16個長者服務單位舉行近90節自我管理課程及相關活動,獲得超過1,600名長者參與。
首頁
關於我們
護老有e道網上課程
流金頌培訓教材
手機應用程式
流金頌寶庫
© 賽馬會流金頌護老有e道 2025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